热门问题
时间线
聊天
视角
劉敏 (蜀漢)
蜀漢 来自维基百科,自由的百科全书
Remove ads
劉敏(不晚於192年[註1]—?)。荊州零陵郡泉陵縣(當今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區)人[參1],中國三國時代的蜀漢官員與書法家。原先他的祖先為徐州彭城郡人,後來整個家族遷居到零陵生活。祖父劉優於漢獻帝在位時,官至尚書右僕射[參4][參3]。表兄蔣琬也與他同為侍奉劉禪的蜀漢官員,曾擔任過大司馬,更受封為安陽亭侯[參1][參5]。劉敏自成為孝廉起,擔任許多官職,又協助王平破敵,而立功封侯。在眾多紀傳體史書中,其傳記被作為《三國志》卷四十四〈蔣琬費禕姜維傳〉的附傳,另在同樣蒐錄於《三國志》的卷四十〈劉彭廖李劉魏楊傳〉注文與卷四十三〈黃李呂馬王張傳〉的內容,皆可以查閱到他的事蹟。
Remove ads
家世
在傳到劉敏的曾祖父為劉綽這一代以前的歷代祖宗,都一直居住在徐州彭城郡。等到劉綽受朝廷拜為零陵郡守時,整個家族才從彭城郡遷居到零陵郡生活,也在定居後生下兒子劉優。劉優在少年時的名聲十分良好,而被推舉為孝廉,也於漢獻帝在位時,先後擔任侍御史、御史大夫和尚書右僕射[參3][參4]。另外,劉敏的家族與同郡人士蔣琬的親戚,結為姻親關係[參1]。
官宦生涯
劉敏在年齡二十歲左右時,與表兄蔣琬成為享有名聲的人,並受推為孝廉[參3][參1]。建興年間,以侍御史的身份從官員的名譽與功過中,進行相關的舉發和督察時,絲毫沒有危害任何無辜人士,而得到眾多朝廷官員的讚賞[參3][參6][註2]。後來,改任右護軍兼偏將軍,也在建興九年(231年)與諸葛亮等多位蜀漢官員,連署上書要求朝廷罷免李嚴的官爵[參8][參9][參10]。
延熙六年(243年),鎮北大將軍王平二度成為漢中都督時,劉敏遷為漢中都督左護軍兼揚威將軍,派往到漢中協助王平做好鎮守的任務[參13][參14][參15]。隔年二月,曹魏大將軍曹爽率領十萬名的兵力往漢川攻打時,其前鋒部隊已達到駱谷。當下,漢中守軍不到三萬人,使在場將領感到驚慌,於是其中有人受雙方兵力的差異極大,而提議先採取堅守二座城池、再以開城門使敵軍入城來等候援軍的報到。不過,王平認為這項計畫難以執行,而提出受他作為後援之下,先派遣劉敏與參軍杜祺[參16],一同據守興勢山,再等到敵軍攻進黃金縣時,自己率兵下山阻抗他們的前進,好讓援兵有充分時間能趕來救援。同樣地,反對守城的劉敏認為男女仍遍布四方田野,且正耕耘的糧食堆積於田間。假如任由敵軍侵入更深處,會造成我方的不利。所以,劉敏贊成王平的想法,就即時率兵與王平占領興勢山,更連綿不斷地安置到有一百里多遠的旗幟隊形。過了一會兒,大將軍費禕與涪縣地方軍終於從成都趕來協助,促成曹爽只好採取撤軍返回曹魏。戰爭結束時,劉敏憑藉在這場戰役立下的汗馬功勞,而受封為雲亭侯[參17][參18][參19]。
Remove ads
然後,劉敏因被加任中書侍郎這一職,則必須要進出宮廷,故在與每名官員見面前,會無不注重儀容的端莊。接著,於就任蜀郡太守期間,為當地百姓努力實施政策[參6][註3]。往後的事蹟不見於任何史書,其生死與下落不明。
小說形象
不論是在明朝嘉靖年間發行的《三國通俗演義》,還是由黃正甫刊行的《三國志傳》,甚至是透過毛宗崗批改的《三國演義》,劉敏皆在丞相諸葛亮對曹魏出征的參與名單出現,並一致設定其官職為右護軍兼偏將軍[參21][參22][參23]。只是,在往後的任何回目當中,就再未出現過一次。
劉敏只在《後漢演義》第九十六回〈承遺詔司馬秉權〉,以蜀漢護軍身分登場,就沒出現後面任何回目。於延熙六年發生的興勢一戰當中,已任護軍的劉敏在鎮北大將軍王平的指揮下,以一萬名的軍力作為據守興勢山的兵力,並當場安放長達一百里的旗幟陣仗,更以興勢山當作與關內互相呼應的關口保障。接著,順利阻止曹爽的進軍[參24]。然而,與這小說敘述有差異的史實部分,劉敏在這場戰役中,並非像小說一樣是由王平下令才率軍據守興勢山,而是主動率軍同王平到山上,並當場開始以擺旗陣牽制敵軍[參19]。
評價
關於劉敏得到的評價多為正面。像是,宋朝文臣曾公亮和丁度奉命編輯《武經總要》時,把劉敏在興勢山之戰擺旗陣和同時期的東吳使曹丕離臨江、賈逵設旗鼓退吳軍等表現,作為以疑兵退敵軍的實例[參25]。然後,明朝淩迪知編寫《萬姓統譜》時,稱讚劉敏為擅長草書的書法家,也對他的做官風格極有讚賞[參6]。以及,清朝康熙時的永州知府劉道著與底下屬吏在編修《永州府志》時,將劉敏的介紹列入當地名賢的傳記,表達對他的致意[參26]。
注釋
Remove ads
參考文獻
总结
视角
- 《三國志集解·蜀書十四·蔣琬費禕姜維傳》引《永州府志》:「劉優,零陵人。父綽,彭城起家,出補零陵太守,遂家焉。優少有儁聲,舉孝廉。獻帝時,為御史大夫,遷尚書僕射。孫敏,弱冠與蔣琬俱知名,舉孝廉。後主劉禪時,除侍御史,糾察名實,廷中稱當。以功封雲亭侯,加中書侍郎,拜成都尹。」
- 《萬姓統譜·卷五十八·下平聲·十一尤·劉》:「劉優,零陵人。其父綽,本彭城人,為零陵太守,因徙家焉。優少有雋聲,舉孝廉。獻帝時,為侍御史,遷御史大夫,再遷尚書右僕射。朝綱無所不總,臺閣為之肅然。」
- 《萬姓統譜·卷五十八·下平聲·十一尤·劉》:「劉敏,優孫,善草書,舉孝廉。帝禪時,除御史,糾察名實,不枉無辜。為揚威將軍,魏遣曹爽侵蜀,敏率兵迎敵。會費褘至,魏軍退,以功襲封雲亭侯。後加中書侍郎,出入禁掖,見者改容。拜成都大尹,政化行洽。」
- 洪武雄主持:《三國職官表》蜀漢部分考釋,第48頁。
- 《三國志·蜀書十·劉彭廖李劉魏楊傳·李嚴》:「(建興)八年......(李)嚴改名為平。(建興)九年......(諸葛亮)乃廢平為民,徙梓潼郡。」
- 《三國志·蜀書三·後主傳》:「(建興)九年......秋八月,都護李平廢徙梓潼郡。」
- 洪武雄主持:《三國職官表》蜀漢部分考釋,第138頁。
- 洪武雄主持:《三國職官表》蜀漢部分考釋,第85、94、181、186頁。
- 《三國志集解·蜀書十三·黃李呂馬王張》:「杜參軍,杜祺也。見李嚴傳注。」
- 《三國志·蜀書十三·黃李呂馬王張傳·王平》:「(延熙)七年春,魏大將軍曹爽率步騎十餘萬向漢川,前鋒已在駱谷。時漢中守兵不滿三萬,諸將大驚。或曰:『今力不足以拒敵,聽當固守漢、樂二城,遇賊令入,比爾間,涪軍足得救關。』(王)平曰:『不然。漢中去涪垂千里。賊若得關,便為禍也。今宜先遣劉護軍、杜參軍據興勢,平為後拒;若賊分向黃金,平率千人下自臨之,比爾間,涪軍行至,此計之上也。』惟護軍劉敏與平意同,即便施行。涪諸軍及大將軍費禕自成都相繼而至,魏軍退還,如平本策。」
- 《三國志通俗演義》卷十九〈孔明初上出師表〉:「孔明受詔興兵,克複中原,重興漢室。孔明暫歸府內,喚諸將聽令:......右護軍偏將軍劉敏......選定建興五年春三月丙寅日出師。」
- 黃正甫本《三國志傳》卷十六〈孔明上出師表〉:「孔明回府中,調軍為五隊出師以取中原:......右護(軍)偏將軍劉敏......選定建興五年春三月丙寅日出師。」
- 毛批本《三國演義》第九十一回〈伐中原武侯上表〉:「孔明受詔歸府,喚諸將聽令......右護軍偏將軍劉敏......以上一應官員,都隨著平北大都督丞相武鄉侯領益州牧知內外事諸葛亮。......選定建興五年春三月丙寅日,出師伐魏。」
- 見《武經總要·後集·卷六·疑兵》
- 見《永州府志·卷十六·人物誌中·名賢列傳·零陵縣》
Remove ads
參考書目
- 陳壽:《三國志》,西晉。
- 范曄:《後漢書》,南朝宋。
- 羅貫中編:《三國志通俗演義》,明朝嘉靖年間版。
- 羅貫中編、黃正甫刊行:《三國志傳》,明朝萬曆年間版。
- 淩迪知:《萬姓統譜》,欽定四庫全書本。
- 蔡東藩編:《後漢演義》,民國。
- 盧弼:《三國志集解》,中華書局,1982年版。
- 羅貫中編、毛宗崗修訂:《三國演義》,台南博元出版社,1989年版。
- 劉道著主修:《〔康熙〕永州府志》,書目文獻出版社,1992年3月。ISBN 7-5013-0915-9
- 許嘉璐主編:《二十四史全譯 後漢書》,漢語大詞典出版社,2004年1月。ISBN 7-5432-0874-1
- 許嘉璐主編:《二十四史全譯 三國志》,漢語大詞典出版社,2004年1月。ISBN 7-5432-0875-X
- 洪武雄主持:《〈三國職官表〉蜀漢部分考釋》,中國醫藥大學通識教育中心研究成果報告(編號:NSC94-2411-H-039-001),臺北市: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,2006年。
Wikiwand - on
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. On steroids.
Remove ads